[七言诗]明妃曲二首 本条记录 当前有93个赞 |
[北宋] 王安石 |
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,泪湿春风鬓角垂。 低徊顾影无颜色,尚得君王不自持。 归来却怪丹青手,入眼平生几曾有; 意态由来画不成,当时枉杀毛延寿。 一去心知更不归,可怜着尽汉宫衣; 寄声欲问塞南事,只有年年鸿雁飞。 家人万里传消息,好在毡城莫相忆;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,人生失意无南北。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,毡车百两皆胡姬。 含情欲语独无处,传与琵琶心自知。 黄金杆拨春风手,弹看飞鸿劝胡酒。 汉宫侍女暗垂泪,沙上行人却回首。 汉恩自浅胡恩深,人生乐在相知心。 可怜青冢已芜没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 |
注释与赏析这组诗作于嘉祐四年(1059),王安石奏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之后。北宋时,辽国、西夏“交侵,岁币百万”(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)。自景祐以来,“西(夏)事尤棘”。诗人们借汉言宋,想到明妃。王安石的《明妃曲二首》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。 王安石写出《明妃曲二首》的当时,梅尧臣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刘敞皆写有和诗。梅尧臣、欧阳修对《明妃曲》的和诗皆直斥“汉计拙”,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。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、深厚感情,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,尤为卓见。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,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,具有现实意义。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,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,转折很多,跳跃很大,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,甚至恶意罗织之故。清代蔡上翔在《王荆公年谱考略》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,但还未说得透彻。 明妃是悲剧人物。这个悲剧可以从“入汉宫”时写起,也可以从“出汉宫”时写起。而从“出汉宫”时写起,更能突出“昭君和番”这个主题。王安石从“明妃初出汉宫时”写起,选材是得当的。 《明妃曲二首》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篇。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,着重写昭君的风度、情态之美,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,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,同时还揭示出其对故国、亲人的挚爱之情。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,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,突出其民族大义,塑造了一个可悲又可敬的明妃形象。全诗语言矜炼深雅,缠绵婉丽,艺术手法多样,风格鲜明独特,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。 明妃:即王昭君,汉元帝宫女,容貌美丽,品行正直。晋人避司马昭讳,改昭为明,后人沿用。 春风;比喻面容之美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中咏昭君一首有“画图省识春风面”之句。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。 低徊:徘徊不前。 不自持: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。 归来:回过来。 丹青手:指画师毛延寿。 意态:风神。 着尽汉宫衣: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。 塞南:指汉王朝。 毡城:此指匈奴王宫。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(现名蒙古包)。 咫尺:极言其近。 长门闭阿娇: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。长门:汉宫名。阿娇:陈皇后小名字。 “毡车”句: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。《诗经·召南·鹊巢》:“之子于归,百两御之。”写贵族女子出嫁,陪从很多。两:同辆。 杆拨:弹琵琶的工具。 春风手: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。 汉宫侍女: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。 青冢:杜甫诗中有“独留青冢向黄昏”及“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”诸句,此用其意。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,故名青冢,在今呼和浩特市南。 |
白话译文其一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,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。 低头徘徊间姿容暗淡,尚且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。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,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。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,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。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,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。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,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。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,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。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,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。 其二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,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。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,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,心事只有自己知道。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,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。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,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。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,胡人之恩还要更深,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。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,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。 |
行者的注解--- |
叫叫未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