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
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| 非著名历史学爱好者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博客 > 博客|综合 > 正文

榕树下&银杏树下

作者:行者 发布时间:2017-11-15 23:30 分类:博客|综合 浏览:966 评论:1



十六年前(2001年),也就是【行者】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,【榕树下】这个网站正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潮流。要知道,当时的【榕树下】,不光在内容上简直无人能敌,就是其页面风格,也是不少人争相追捧的对象。2001年底,【行者】初次接触到网页制作,经过几个月的学习,马马虎虎搞出了个所在班级的同学录,叫做【银杏树下】。除了这名字有点类似之外,其首页也是“高仿”了【榕树下】的经典样式(如下图)

下图为稍晚些时候的【银杏树下】首页,早期档案一时找不到。其实在最早的阶段,那棵大树放在页面正中,与【榕树下】一样一样的 。

那是一个充满了梦想与激情的年代,当然,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十分年轻。但不管怎么说,我们这些个80后,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里,学了不少东西,探索了不少领域,也做了许多种尝试。记得在2003年的秋天,【行者】和几个朋友策划过一个社团,叫做“思齐读书交流学社”。这个名称取自《论语·里仁》中的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我们的期望是,社团以读书为平台,主要开展思想和文化方面的讨论。可惜,“思齐学社”最终没有真正的搞起来,而到了今天,【榕树下】也已不复当年的繁华。

【XL的博客】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,也就是【XL个人主页】创建之初,虽然当时好像还没有“博客”这个名词,但内容方面并无本质差别。【行者】是从我们国家互联网网站的起步时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,搞过纯静态页面(通过手动修改代码来更新),搞过论坛(BBS),后来搞了博客(BLOG),最近两年,没事的时候也玩玩微博、微信。前些年,【行者】对IT技术比较感兴趣,经常自学,钻研,完成了一些程序和页面的设计、编写和修改。后来可能是由于年龄大了,渐渐懈怠了下来,不过,“博客文章”倒一直在写,当中有几年的产量相对少一点,但从未间断。

网上曾有人认为,十年前,写博客是一种流行,但到了五年前,写博客就成为了一种坚持。的确,在最热门的时候(差不多在2005年-2010年的样子),【行者】的同学和朋友当中,最起码有十个人以上在写“长篇的博客”,而且文章质量都绝对是没的说。可惜这十几年过去后,仍“留下来”时不时动动笔的,好像只剩下晓路和【不同先生】这两个人了。【不同先生】是【行者】大学时的上铺,毕业后在某事业单位上班,由于对心理学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,通过自学,以及自身较强的领悟能力,已获得较深的造诣。

【行者】算是个“非著名历史学爱好者”吧^_^ 因为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允许,家里面始终支持,加上【不同先生】常常鼓励着,大学毕业后,这么多年来,保持了先前的兴趣爱好。工作不太忙的阶段,【行者】利用休息时间“加个班”,还可以弄一些历史类的“博客文章”出来,勉强可以证明自己在读完书后,不是混混沌沌地就结束了,还是能够把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这个原则常常记在心中的。

然而,随着“同行者”的越来越少,【行者】有的时候也会有那么一点点的“迷茫”。同时,也常常有人会问道:“你搞这个有什么用?”正如今天的【榕树下】,更多情况下是被当做了一个摆在神坛上的偶像,供人们去瞻仰或回忆,至于其“经济效益”和“盈利能力”,已被普遍认为是远远落后于大批新兴“文学”网站了。单从这个方面来说,【榕树下】算是跟不上最新的潮流,“博客”似乎也是此类情况。

不过,【行者】还是坚持认为,至少在思考和写作的深度上,博客有着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。其实【行者】也经常玩这些新媒体,【行者】的微博在六安本地已经有着比较高的名气,【行者】微信的更新频率也非常高,在“朋友圈”中有着“晒娃狂魔”的称号。但是,【行者】始终觉得,微博、微信之类的新媒体,都是有些碎片化的东西,无法充分的表述和说明观点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,还带上了浮躁、焦虑的色彩。当然,要求人人都“一本正经”的写博客,展示自己有多么缜密的思维,也是不现实的想法,但静下心来,读书,思考,并详细记录,某些时候还是非常有必要的,也是一种很好的“精神锻炼”。

今晚吃夜宵时,无意中发现微博上推送了一篇名为《‘榕树下’如何开启一个网文时代,又如何走向没落?》的文章,里面有不少许多年前如雷贯耳的人名和机构名,比如安妮宝贝,比如宁财神,比如贝塔斯曼书友会,这些名字,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年轻的时候所仰望的星辰,虽然这些星辰在今天已经不那么耀眼了。

【行者】觉得,在“现实利益”和“资本运作”之外,还是得有其它类型的追求与理想。如果有条件,还是要尽量把“博客文章”给坚持写下去,去芜存真之后的信息往往更有价值, 就像【榕树下】的创始人朱威廉那样,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都坚持做好三件事,也算是三个原则吧:“生活,感受,随想”。

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将注定平淡,或者说是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的。那么,就需要有几朵浪花。浪花不是波澜,不会造成大的危害,但可以作为一段美好的记忆,即便浪花本身已经归入茫茫大海,记忆却可以通过某种形式,继续留下来的。



标签:


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

  • 淠水苇子

    淠水苇子  评论于 2017-11-16 12:20:19  回复

    坚持自己所爱,坚守自己梦想,耕耘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天地。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:

  • 请填写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