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
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| 非著名历史学爱好者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博客 > 博客|历史 > 正文

给叫叫讲中国史19-含有“东西,南北”省名的历史渊源

作者:行者 发布时间:2021-06-16 23:54 分类:博客|历史 浏览:1755 评论:10



近期,有个别网站未经授权,违法转载本站文章,本站已固定证据,并将采取进一步措施。

本文首次发表后,会随时做修订、补充和完善。请以本站发布的版本为准。各位网友请注意,个别网站的违法转载或自动化采集,可能会版本过时,或是有未能修订的早期错误。


一、辽宁(辽西,辽东)

辽宁这个省名来源于辽河。辽河的西源在内蒙古大草原上(赤峰市、通辽市),北源深入到吉林省境内,东源在辽宁省东部的长白山上。辽河流域覆盖了几乎整个辽宁省。辽西为燕山山脉的延伸,仅在渤海沿岸有西南-东北走向的狭窄平原,从山海关到锦州,称为辽西走廊。辽河东岸则是长白山及其余脉的山地,包括辽东半岛上也是如此,直抵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。辽西和辽东之间便是辽河沿岸的平原,历史上这一带遍布着辽河冲积出来的沼泽地,称为“辽泽”。千百年来,辽河多水患,且水土流失严重,“辽宁”这个省名,就是取辽河流域安宁的意思。

秦汉时期,设立辽西郡、辽东郡。元朝时,设立辽阳行省,范围包括整个东北地区和今天俄罗斯的远东地区。明朝时,设立辽东都(指挥使)司。辛亥革命后,改清朝的“奉天省”(清朝前期和中期为‘盛京将军’辖区)为“辽宁省”。1949年,成立辽西省、辽东省,此外,沈阳、大连、本溪、抚顺单独出来,为中央直辖市。后来很快就发现,这种分散的区划不利于统筹发展经济,于是,以上省市在1954年统一合并为辽宁省。

二、河北-河南(河内-河外,河西-河东)

河北、河南这两个省名来源于黄河。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,新石器时期,黄河流域便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,到了原始社会中后期,又是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华夏部落的地盘,其中黄河中下游还是华夏部落、东夷部落交界与相互融合的位置。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《山海经》,称“江河淮济”为四渎,认为长江、黄河、淮河、济水(注1)是当时流量最大,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力最大的四条河。

河南简称“豫”,最早源于传说中大禹划分的天下九州之一——豫州。成书于战国的时期的《禹贡》一书中有云:“荆河惟豫州。”说的就是“豫州”北到黄河,南到荆山(湖北省西北部)。荆山往南,最初是三苗部落联盟的地盘,西周开始被楚国一步步占领,融入到中原(华夏)文明体系,这段历史在后面的湖北部分再讲。“豫”作为河南的代称,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,在甲骨文上有这个字,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“图案”,这说明那个时候的河南还是比较温暖湿润的,常有大象出没。竺可桢的气象学考古成果也认为,夏商时期的平均气温比较高,后来有所降低,于是大象纷纷南迁,一直到了云南和东南亚地区。

河南、河北的省界,在秦始皇统一六国,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的时候便已基本确定了。当时的黄河河道,在郑州下游,比现在偏北一些,南岸为三川郡(今河南省洛阳市、郑州市)、东郡(今河南省新乡市、濮阳市,山东省聊城市)、济北郡(山东省济南市、泰安市),北岸则是河内郡(河南省焦作市、鹤壁市、安阳市)、邯郸郡(河北省邯郸市、邢xíng台市)、巨鹿郡(河北省衡水市、沧州市),最后在河北省沧州市的黄骅huá港一带汇入渤海,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在更靠南的山东省东营市入海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河南省黄河北岸的济源、焦作、新乡、鹤壁、濮阳、安阳,大部分在早期都是位于“黄河南岸”的,符合“山川形便”的划界原则。

除了“河南”“河北”这一组地名,中国古代还以黄河北岸(今山西省南部)为“河内”,以黄河南岸(河南省西北部)为“河外”。另外,黄河“几字形”大弯结束,河水由向南流转为向东流的位置,两岸分别称为“河西”与“河东”。“河西”为陕西省中部,属于渭河北面,泾河以东地区,曾经是秦国故地。“河东”为山西省中南部(运城市、临汾市),曾经是晋国及其后的魏国故地,并且是传说中的尧的都城平阳,舜的都城蒲坂bǎn,禹的都城安邑的所在地,晋国、魏国的都城也在这里。春秋战国时期,秦国先后与晋国、魏国在这一带打断断续续打了三百多年的仗,其中较大规模的就有五次河西之战。魏国最强大的阶段(吴起变法后),越过黄河,直逼秦国都城泾阳,在黄河西岸设立“西河郡”。后来,秦国也变法图强,收复“河西”,终于可以据守崤xiáo山和函谷关,赢得了进可攻,退可守的有利地形,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。黄河上游兰州段的西面,祁连山北麓,戈壁大漠南面,一片长1000多公里,宽约200公里的区域,也被称为“河西”或“河西走廊”,这是中原(关中)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,并在汉朝时称为“丝绸之路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唐朝时,首次设置河北道、河南道、河东道三个省级行政区,河北道包括今天的河北省,以及整个东北地区,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和山东省,两个行政区之间是以当时的黄河为界的,河东道则是今天的山西省,因为位于黄河“几字形”大弯的东岸,与春秋战国时期的“河东”概念基本相符。

西汉时期,黄河便开始了向北或向南的决口,在河南省东北部、山东省西部、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北部留下大面积的“黄泛区”,并先后淤了济水(后来彻底消失)、淮河(独立的入海河道被黄河泥沙堵塞,不得不向南改经洪泽湖、高邮湖和长江入海)等历史上的大河。“黄泛区”的盐碱jiǎn地给农作物种植带来巨大困难,也成为多个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诱因。

三国时期,袁绍集团在河北崛起。唐朝时,在河北地区设置了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个节度使,统领重兵,用以防御北方和东北的敌人,但后来这三个重要职务被安禄山一人攫jué取,不仅拥兵自重,还使得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黄河天险,等到安史之乱的时候,叛军在河北一路向南,渡过黄河后又立即转向西,如入无人之境,很快就抵达潼关。

南宋初年,为阻滞zhì金军南下,宋军掘开黄河堤坝,导致黄河改道,向南夺淮入海。此后的两百多年,也就是整个南宋和元朝时期,黄河一直是这种状态,在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交界处反复摆动。元朝被动接受了这个局面,规定黄河以北由“中书省”直接管辖,在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设立“河南江北行(中书)省”。不过,元朝灭亡的重要诱因,就是黄河问题,当时的连年水灾已无法收拾,不得不强征大量壮丁去挑土,堵黄河大堤的缺口,红巾军起义前,在治理黄河的工地上,喊出了“石人一只眼,挑动黄河天下反”的口号。

明清时期,为了避免重蹈dǎo安史之乱,靖康之变的覆辙zhé,对河南北部,河北南部的省界做了调整,在黄河北归后的河道以北,将焦作、新乡、鹤壁、濮阳、安阳划给河南,在“山川形胜”上打了个“犬牙交错”的补丁。1949年到1952年的时候,为统筹治理黄河的事务,曾经短暂地设置过“平原省”,范围包括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的黄河沿岸,以新乡为省会。但很快就发现,这一片区域在长期的历史中始终处于几个省的边缘地带,没有特色,也无法形成一个具有省会优势的区域中心,总是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,所以,很快就撤销了这个省,将相关地市分别并回河南、山东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省份。不过,治理黄河的工作一直在持续,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,至今仍驻在河南省郑州市,这座近代以来新兴的城市位于黄河南岸,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几个城市之一。

三、山西-山东

山西号称“表里山河”,这个成语出现在春秋时期,说的是晋文公重耳统治下的晋国,内有高山(东太行,西吕梁),外有大河(西面的黄河),以山河天险作为国家的屏障。不过,山西、山东这两个省名,却不是与“太行山”有关,而是与“崤山”有关,虽然说太行山贯穿了山西的整个东部边界,而山东也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上。

崤山属于秦岭,呈西南-东北走向,西接华huà山,北面紧邻黄河,在黄河北岸又有中条山。在崤山与黄河之间的峡谷,筑有函谷关,是关中地区通往河洛地区及中原的门户。函谷关号称天下“九塞”之一。崤山与函谷关合称“崤函”,西汉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写道:“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”。春秋时期,爆发“崤之战”,晋国打败秦国,迫使秦国接受“秦晋之好”的盟约。战国时期,韩、赵、魏、燕、楚五国联军,以及韩、魏、宋、中山国联军,先后被秦国阻击在函谷关一带,从此一蹶jué不振。战国七雄,除了秦国,都位于崤山以东,于是秦国就称其它国家为“山东诸国”,这是“山东”一词的来源。

先秦时期,函谷关一带山峰险峻,峡谷如一道裂缝,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气势,是晋国、秦国的军事重镇。但是到了东汉以后,随着黄河河道的不断下切,河滩面积露出来的越来越多,函谷关的天险优势不复存在。加之岸边山上的森林被过度砍伐,山头变得光秃秃,也不再有阻滞军队的作用,变成了可以绕过去的状态。汉朝到唐朝时期,潼关也面临了这种逐渐被废弃的过程。数年来,黄河在不断改变着两岸地形,有些时候还会出现河道的摆动,因此出现了一句话叫做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说的就是在强大的外部作用和不确定因素影响下,世事难料,就像黄河沿岸的一些村落,有时候位于河东,有时候又变成了河西岸。

山西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地理区域,在“吕梁山脉-黄河”与太行山脉夹起来的范围内,自北向南依次有大同盆地、忻xīn州盆地、太原盆地、临汾盆地、运城盆地,其中太原盆地、临汾盆地为汾河流域,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(第一大支流是陕西南部的渭河)。黄河在山西南部又拐了一个九十度大弯,由向南流变为向东流,成为山西、河南的界河。当然,河南西北部,在黄河北岸有济源、三门峡等地市,零星分布着。山西的南部屏障,是比黄河更艰险的中条山,抗战时期,就爆发过“中条山战役”(1937-1941年),让日军折戟于潼关外,挫败了日军进犯山西、陕西的计划。

现在的山西省、山东省都是比较古老的省级行政区划。山西源于西周初期的晋国,其首任国君唐叔是周武王的儿子,周成王的弟弟。晋国后来发展出来韩、赵、魏三个诸侯国,并且都位列战国七雄,因此山西又称为“三晋”。山东则是源于西周初期的齐国和鲁国。齐国首任国君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第一功臣和帝师——姜子牙,把姜子牙封到东方,有着开拓疆土和帮助周天子监视、防范商朝遗民的重任。鲁国的首任国君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,周公的儿子,也是周成王的堂弟,其实鲁国本来是准备封给周公的,但周公要留在成周(洛邑)辅佐周成王,于是就改派儿子伯禽前往东方担任诸侯。所以,山东又被称为“齐鲁(大地)”。

四、陕西(陕东)

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,在位三年就去世了。其子周成王继位,因为年幼,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、召shào公奭shì辅政。当时,东方的商朝故地刚刚平定,局势还不稳。周公旦、召公奭做了分工,《左传》中记载道:“ 以陕塬为界。自陕而东者,周公主之;自陕而西者,召公主之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以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“陕塬(注2)”为界,陕塬以东,原属于商朝的新平定地区,由周公旦管理,防备商朝遗民反叛,一步步治理巩固(注3)。陕塬以西,本来就属于周朝的领土,由召公奭管理,建成稳固的后方,为东方的开发提供后援。在三门峡博物馆里,现在还保存有一块“分陕石”,又叫做“周召分界石”。当年周召分界的位置,先后为陕县、陕州。

唐朝末年,设置陕西观察使,后改称防御使、节度使,驻地都在陕州。北宋初年,设立陕西路,大致范围包括陕西省中南部,河南省西北部,山西省西南部,甘肃省东南部,以西安为治所,这是“陕西”首次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字。元朝时,设立陕西四川行(中书)省,后将四川分出去,单独设立了四川行枢密院,陕西行省的范围就包括陕西省大部,甘肃省东南部,四川省北部。明朝的陕西省包括今天陕西、宁夏、甘肃三个省的大部分地区,不过在甘肃境内,多为卫所,没什么府、州、县,主要由陕西行都(指挥使)司管辖,而不是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。清朝时,陕西、甘肃分设,陕西省基本有了今天的模样。

下图中,深橙色为现在的陕西省范围,深橙色加上浅橙色为明朝时的陕西省范围

至于“陕东”,由于周朝以后东方的疆域越来越大,可以分成许多个大行政区,也就不用这一个名称了。

五、江西(江东,江左-江右,江表)

长江过了九江(鄱阳湖-湖口)之后,拐了个大弯,由向东流变为向东北流,一直到南京才重新转为向东流。因此,这段长江只有东、西两岸,就分别称作“江东”和“江西”。“江东”包括今天的安徽省南部,江苏省南部,浙江省北部,江西省东北部,三国时期,吴国占有“江东六郡”,包括吴郡(江苏省中部和南部)、会kuài郡(浙江省、福建省)、丹阳郡(江苏省西南部,安徽省南部)、豫章郡(江西省北部)、庐陵郡(江西省中部)、庐江郡(安徽中部,长江北岸)。江东早期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,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,“衣冠南渡”,南方得到快速开发,到了南北朝末期,南方的经济和农业生产已基本赶上北方。唐朝安史之乱中,北方经济遭到较大破坏,南方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北方。这里的“江西”,与现在的“江西省”不同,主要指安徽中部地区,也就是安徽段(九江-南京之间)长江的西北岸。

地理学上,面朝着河流的下游方向,左手为河流的“左岸”,右手为河流的“右岸”。不过,“江左”“江右”并不是这么划分的,因为这两个概念出现于中国古代的早期,那时候,以东为左,以西为右,“江东”就对应“江左”,“江西”则对应“江右”。

唐太宗贞观年间,设立“江南道”,唐玄宗开元年间,分为“江南东道”和“江南西道”。之后,“江南”这个概念逐渐流行,“江东”和“江左”渐渐就不怎么使用。与此同时,“江南西道”的建立,以及将治所放在洪都(今江西省南昌市),新的“江西”概念出现了。需要说明的是,“江南西道”不仅包括今天的江西省、湖南省,还包括安徽省的长江以南部分。宋朝沿袭唐朝的行政区划,设置“江南东路”和“江南西路”。元朝时,设立“江西行(中书)省”,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西省、湖南省、广东省。明朝时,把广东、湖南给分出去,“江西省”基本有了今天的模样。

明朝初年,元朝留下来的江浙行省北部(江苏、安徽的长江以南部分),以及河南江北行省东部(江苏、安徽的中部、北部)被合并为“南直隶”,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省份,而更像是一个“中央直辖区”,在这个直辖区里,有首都“应天府”(南京)和中都“凤阳府”。清朝初年,发现江南省实力过大,于是从中分开,西面建立安徽省(取自安庆、徽州两个地名),东面建立江苏省(取自江宁(南京)、苏州两个地名)。不过,清朝的两江总督辖区,包括了江西省、安徽省、江苏省,即“江西”与“江南”的集合。需要说明的是,当时江宁(南京)是两江总督的驻地,江苏巡抚驻苏州,安徽巡抚驻安庆,江西巡抚驻南昌。

江表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。这里的“表”和“表里山河”的“表”意思相同,都指“外面”,与“里”相对。“江表”这个词用的是古代中原地区的视角,从中原往长江方向看(由北向南),江南就是长江“之外”,所以称之为“江表”。三国两晋时期,“江表”这个词就出现了,西晋虞溥写的《江表传》,记录了东吴的历史,后来成为《三国志》的添注。南北朝时期,南朝的宋、齐、梁、陈,均称为“江表”。

六、湖北-湖南

湖北、湖南这两个省名来源于洞庭湖,即洞庭湖北面,洞庭湖南面。也有历史学者认为,“湖”的意思应该扩展到“荆湖”这个概念,即包括(长江的)荆江(段)和洞庭湖这南北两大区域。

目前,中国的湖泊面积最大的依次为:青海湖、鄱阳湖、洞庭湖、太湖、呼伦湖、洪泽湖、纳木错、色林错、南四湖(注4)、博斯腾湖(新疆)。其中鄱阳湖、洞庭湖、太湖、洪泽湖、南四湖为淡水湖(注5),面积再往下,还有巢湖、高邮湖等等。其实,在历史上,洞庭湖及其前身——云梦泽,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。先秦时期,云梦泽的西端到湖北省西北部的宜昌市,北端到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,东端到湖北省东部与安徽中西部交界的大别山西南麓,南端到湖北省、湖南省交界处的长江,东西跨度超过四百公里,南北跨度也超过两百五十公里。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云梦泽不断萎缩,露出沼泽,在长江以北进一步演化出江汉平原,仅留下洪湖等分散的湖泊,在长江以南,由于湖南省境内四大水系——湘江、资江、沅yuán江、澧江水源的充沛,洞庭湖得以长期保持较大面积,部分时候,因为长江的荆江段河床淤塞、抬高,还会导致江水通过城陵矶(注6)倒灌入洞庭湖,阶段性地扩大了洞庭湖的水域面积。

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,湖北、湖南为楚国核心区。汉朝时,湖北、湖南一带属于荆州。宋朝时,全国十五个路(‘路’是当时相当于省的行政区划)当中,有荆湖北路、荆湖南路,其治所分别在今天的湖北荆州和湖南长沙,可以被认为是湖北省、湖南省的早期雏形。元朝建立行省制度,湖北的武汉地区,广东的雷州半岛,连同湖南、广西、贵州、海南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,设置为湖广行省(全称‘湖广等处行中书省),治所为武昌。不过,湖北除武汉以外的绝大部分,此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,而广东的大部分则属于江西行省。也就是说,元朝时的湖广行省,主要包括洞庭湖以南的地区,洞庭湖(长江)以北仅包括武汉这一片。

明朝时,设立湖广省(湖广承宣布政使司),调整了行政区划范围,基本上能够对应今天的湖北、湖南两个省,布政使司衙门仍驻武昌。清朝时,发现有部分省分行辖区过大,不好管理,于是采取拆分措施,比如把江南省拆分为安徽、江苏,把陕西分为陕西、甘肃。清初时期,洞庭湖(长江)以北,主要是江汉平原,为清军所占据,设置湖北省,洞庭湖(长江)以南,主要是洞庭湖、湘江流域,为南明所占据,后来设置湖南省。不过,在湖北巡抚、湖南巡抚之上,清政府还设置了湖广总督

湖北原为三苗部落联盟的地盘,与东方的东夷部落联盟有所不同的是,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不怎么和华夏部落联盟打交道。西周时期,周天子派遣楚国的先祖带着“开拓团”,披荆jīng斩棘,筚路蓝缕(驾着简陋的柴车,穿着破烂的衣服),从汉水、丹水上游的丹阳(今河北省南阳市淅川县,丹江口水库北库区)开始,沿着汉江、长江顺流而下,开发了湖北的大部分地区,建立楚国,所以,湖北省有时候也简称“楚”“荆”或是“荆楚”。不过,“荆”并不是个很美好的词,本意为丛生的灌木,代表了楚国开拓过程中遇到的恶劣原始自然环境,荆也是古代的一种刑具(负荆请罪),象征着楚国开拓过程中遇到的大量困难。湖南也属于广义上的楚国故地,但算是楚国较为偏远的地区。战国时期,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湖南省东北部,洞庭湖支流之一的汨罗江附近,当时就相当于楚国的南方边疆了。不像现在,洞庭湖流域已经是湖南人口最密集,经济最发达的区域,还是全国闻名的粮食主产区,当然,这一地区的开发,要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其后。

七、广东-广西

广东、广西统称为岭南地区,意思是在南岭(五岭)的南面。秦始皇时期,派五十万秦军南下,将岭南纳入到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,设置南海郡(广东大部分地区,治所在今广州市番pān禺区)、桂林郡(广西中部和北部,广东西部地区,治所在今广西省贵港市)、象郡(广西南部地区,广东雷州半岛)。秦汉交替之际,赵佗建立南越国,到了汉武帝时期,被汉军攻破,国亡。汉武帝在广东省西北部,广东、广西交界处,今天的肇zhào庆市封开县,设置“广信县”,取“广布恩信”之意。“广信县”位于贺江汇入西江(珠江)的河口,其西面几十公里处又是桂江汇入西江的河口,地理位置优越,处于整个岭南地区的中心,并可以通过西江、北江、东江、贺江、桂江(上游为漓江)航道辐射到岭南的大部分区域,还可以顺流而上,穿过灵渠(广西-湖南)、梅岭(广东-湖南/江西)进入到中原地区。历史学界普遍认为,“广信县”的“广”字,是后来广东、广西两个省名的早期渊源,广信县以东称为“广东”,广信县以西称为“广西”。

唐朝时,设置广州刺史,统一管理岭南地区。安史之乱后,唐肃宗时期设置岭南节度使,为全国十大节度使之一。唐朝后期的唐懿宗年间,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、岭南西道,治所分别为广州、邕州(今广西省南宁市)。宋朝初年的宋太祖时期,恢复设置岭南道,后改称广南道、广南路,宋太宗时期,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、广南西路,治所分别在广州、桂州(今广西省桂林市)。元朝时,广东属于江西行省,设有广东道(治所在广州)、海北海南道(治所在雷州半岛上的雷州),广西则属于湖广行省,设置有“广西两江道宣慰司”,是一种军政与民政相混合,正常管辖(中央直接任命的流官)与少数民族地区羁制(土司/土官)相混合的行政区。

明朝初期(洪武年间),设立广东省(广东承宣布政使司)、广西省(广西承宣布政使司),治所分别在广州、桂林,这样的行政区划延续至今。

实际上,现在的广东省分为广府、客家、潮汕三大风俗迥异的区域。广府包括广东中部和西部的广州、佛山、东莞、中山、清远、肇庆、云浮、江门、茂名、阳江等地市,以广州的历史最为悠久,代表性最强,号称“老广”。广府主要涵盖了西江(珠江)下游,即珠江三角洲地区,最早开发于秦朝,号称秦朝遗民,其中“广州话”保留了早期古汉语(中原雅言)的许多特征。客家包括广东东北部的韶关、惠州、河源、梅州等地市,以梅州为代表,号称“世界客都”。客家人在两晋和北宋末年等历史时期,从中原南下,称为“衣冠南渡”,为区别当地原住民(称为‘土’),称之为“客”,客家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。潮汕包括广东东南部的揭阳、潮州、汕头等地市,具有强烈的海洋文化色彩,善于经商,是在海外的最大华人族群。此外,广东省境内还有雷州半岛(广东人与海南岛原住民的混血),疍dàn家(以前世世代代居住在船上,一般不上岸),粤北山区少数民族等族群。

八、海南(海北)

海南岛是中国最南边的省份,早期是百越的范围,秦朝时,海南岛名义上属于象郡,但未能实现深度管辖。西汉至时期,海南岛先后使用了珠崖、儋dān耳、崖州、临振、儋州、万安、万州等地名。唐朝时,海南岛为岭南道的琼州,这是海南省简称为“琼”的历史渊源。元朝时,海南岛属于江西行省的海北海南道,海北为广东省的雷州半岛,海南就是今天的海南岛,这是“海南”这个地名最早出现的场合。明朝初期(洪武年间),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从广西省划归广东省管辖,并将南海诸岛划归海南的崖州管辖。清朝时,海南岛设置琼崖道,民国时期沿用了这个体制。新中国成立后,海南行政区隶属于广东省,但通常为副省级。1988年,海南省成立,与广东省分离。

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

本文动笔于2021.6.5

2022.3.18修订

注1:济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,发源于河南省西北部的“太行山-王屋山”和嵩山之间,其源头在济源市,位于洛阳以北。济水由西向东流经河南省北部,山东省西部和中部,汇入渤海。济水后来被黄河夺取了河道,逐渐消失。不过,现在仍留下了不少沿途地名,比如河南省济源市,山东省济宁市,济南市,济南市济阳区等等。今天黄河下游的河道,基本上就是当年济水的流向。实际上,从汉朝开始,在洛阳到郑州一带,济水就与黄河在河道上出现了交叉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这段济水变成了地下河,从黄河河道的下面穿行而过,接着在黄河南岸重新与黄河平行,继续向东流,部分史料中,甚至有济水穿黄河,“三伏三见”的说法。但是据现代技术考证,当时这一带河网密布,有众多的湖泊与沼泽,黄河西北的“济水”源头,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济水,而是黄河的一条支流,济水的源头应该在黄河南岸,可能是大梁、定陶、荥xíng阳附近的圃田泽、大野泽(巨野泽)等等,也就是鸿沟的水源地。

注2:塬是一种顶部平坦,四周有深深沟壑hè的地形。

注3:周武王灭商后,将商纣王的儿子——武庚,以及商朝旧贵族蔡叔、管叔,分封在商朝原来统治的的中心区域,让他们管理商朝遗民,史称“三监”。周成王继位后不久,“三监”叛乱。按照周公旦、召公奭之前的约定,周公旦率军平定叛乱,并将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,周成王的叔叔——康叔分封到卫国,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分封到宋国,与之前分封的姜子牙齐国,周公旦(伯禽)鲁国一起作为周王室在东方的屏藩。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,周公旦又在洛邑建筑了新都城,让周成王迁都于此,称“成周”,与周王室之前在丰镐hào的旧都城(称‘宗周’)遥相呼应。周公旦还在成周一带收编了“三监”的军队,并加以扩充,建立“周八师”,与宗周的“周六师”一东一西,成为周王室掌握的主力军。

注4:山东与江苏交界处,从北向南为南阳湖、独山湖、昭阳湖、微山湖。

注5:现在,由于上游来水减少,湖泊所在地区蒸发量较大,以及附近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长,呼伦湖、博斯腾湖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能算是淡水湖,而是偏向于咸水湖了。

注6:城陵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,是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,也是“长江-洞庭湖-湘江”著名的港口和水文站。



标签:


已有1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

  • 行者

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11-04 22:13:09  回复

    欢迎多提宝贵意见^_^

  • 爱思行

    爱思行  评论于 2021-11-04 12:48:24  回复

    真涨知识,太牛了

    • 行者

  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11-04 22:13:09  回复

      欢迎多提宝贵意见^_^

  • 行者

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9-02 09:47:47  回复

    感谢对本站的关注与支持!

  • 杜老师说

    杜老师说  评论于 2021-08-31 22:34:36  回复

    十年之约-虫洞穿梭而来,期待回访!
    复习一下高中地理!

    • 行者

  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9-02 09:47:47  回复

      感谢对本站的关注与支持!

  • 行者

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7-04 14:05:25  回复

    感谢关注与支持!
    主要是现在年龄大了,有时候有点儿懒,代码好长时间没有动了,呵呵。

  • MX

    MX  评论于 2021-07-01 20:03:55  回复

    一个小建议,哪天可以把手机端浏览优化一下?现在还用着zblog的默认移动端主题,感觉很复古啊:=]

    • 行者

  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7-04 14:05:25  回复

      感谢关注与支持!
      主要是现在年龄大了,有时候有点儿懒,代码好长时间没有动了,呵呵。

  • 行者

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6-23 22:59:03  回复

    这个专栏的初衷是做给我家孩子看的,所以使用了大量拼音^_^

  • 老派

    老派  评论于 2021-06-23 08:36:00  回复

    有心了,好多不熟悉的字还有标准注音,无障碍阅读???

    • 行者

  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6-23 22:59:03  回复

      这个专栏的初衷是做给我家孩子看的,所以使用了大量拼音^_^

  • 行者

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6-19 20:03:29  回复

    感谢关注与支持^_^

  • Fong

    Fong  评论于 2021-06-17 17:26:48  回复

    灰常不错。

    • 行者

  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1-06-19 20:03:29  回复

      感谢关注与支持^_^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:

  • 请填写验证码
博客|历史排行
«    2024年3月    »
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