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
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博客 > 博客|历史 > 正文

给叫叫讲中国史25-中国·陶瓷的历史

作者:行者 发布时间:2022-03-08 23:48 分类:博客|历史 浏览:1322 评论:2



一、中国与陶瓷

“中国”的英语翻译是“China”,作为国家名称,需要将首字母大写。而这个单词如果全部为小写(china),其意思就变为“瓷器”,因为中国是“陶瓷”的故乡。与此相似的是“Japan”这个单词,首字母大写是“日本”(国家名称),而如果全部为小写,意思就变为“漆器”。其实,日本的漆器是公元前两百多年(西汉初年)到公元七百多年(唐朝前期)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,后来,漆器在中国境内使用和开发的越来越少,在日本境内却获得进一步发展,以至于后来居上,到了清朝时,中国宫廷还要从日本进口高档漆器。

需要强调的是,先有“China”(‘中国“这个国名),后有“china”(以‘中国’这个国名来代指中国的特产‘瓷器’)。

二、陶器和瓷器

从表面上看,陶器和瓷器有许多相似之处,平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笼统的使用“陶瓷”这个词。但陶器与瓷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,具体包括:

1、陶器的原料一般为nián,瓷器的原料一般为瓷石、高岭土,需要说明的是,黏土只能烧出陶器,即便提高烧制温度,使其结构被烧熔,也只会形成玻璃质。

2、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500-1000摄氏度,瓷器的烧制温度则要达到1200-1500摄氏度或更高

3、由于烧制温度的差异,陶器的胎体相对粗糙、稀疏,能吸水,敲击时声音较为低沉,可以用锋利刀具在其表面划出痕,而瓷器在更高温度作用之后,胎体较为坚硬,致密,不吸水,敲击时声音较为清脆,很难用刀具划出痕。

4、陶器不透明,胎体再薄báo也不透明,瓷器则具有半透明的特点,不管薄厚。

5、陶器一般不上釉yòu,或是只上少量的低温釉,瓷器则是上高温釉,达到美化、光洁表面,增加强度,防止腐蚀的目的。釉是用长石、石英等矿物,经过研磨、调制,做成浆,涂在陶瓷表面,经过高温煅烧,从而形成的玻璃质。

6、陶的含铁量一般在3%以上,瓷的含铁量则是在3%以下。

历史上,陶器(制陶术)先被发明出来,在此基础上再升级出瓷器制作工艺。瓷器是陶器的高级形式,但瓷器出现后,陶器与瓷器继续并行发展,分别有各自的生产生活中使用和艺术收藏领域。

下图为滁州博物馆陈列的陶器(请点击这里查看更多

三、新石器时代-最早出现的陶器

在中国,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,主要括黑陶、灰陶、彩陶、几何印文硬陶等等。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的仙人洞,距今约20000年-12000年,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,里面就有大量陶器的遗存。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,也包括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,均以彩陶为其代表文物。

下图为半坡的人面鱼纹盆

下图为马家窑的彩陶盘(甘肃省临洮市出土,甘肃省博物馆收藏),就目前已发掘的文物来看,这件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最高峰

四、夏商周时期的陶器与瓷器

夏商周时期,常见的有黑陶、灰陶、红陶、白陶、彩陶、几何印文硬陶等等。黑陶是在烧制过程中加水,产生浓烟,浓烟中的微小炭颗粒渗入陶器胎体,使其表面呈现黑色。灰陶是在烧制过程中减少空气,压制氧化过程,推动不完全燃烧,产生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,使其表面变成灰色。红陶是在烧制过程中大量增加空气输入,加剧胎体中铁的氧化,使其表面变为红色。白陶的原料不是黏土,而是高岭土,与瓷器相同。彩陶则是在普通陶器的胎体上,用赭zhě石(氧化铁)和氧化锰绘制图案,再入窑烧制,固化花纹。商朝中期,在白陶、几何印文硬陶的基础上,出现了带釉质的原始瓷器。

陶的含铁量相对较高,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变为红色。

下图为当代的红陶制品

与红陶相似的还有紫砂。紫砂也属于陶制品,颜色红中带紫,质地更为细腻,透气性要差一些,且不可上釉。紫砂矿在太湖西岸的江苏省无锡宜兴市(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以北)有集中分布。紫砂多用于制成茶具、文具、工艺摆件等,看起来比红陶要精细、圆润、高档的多。

下图为紫砂壶

五、秦汉时期的陶器与瓷器

秦汉时期,陶器开始大量的运用于建筑领域,包括砖、瓦、瓦当dāng等等。瓦当又称作“瓦头”,是中国古建筑中,屋檐(成列瓦片)最前端用于覆盖和美化的遮挡,最早始于周朝,以汉朝最为典型。瓦当上有篆zhuàn字、纹饰或图案,包括灰陶瓦当、琉璃瓦当(唐朝以后出现)、金属瓦当(铁、铜、抹金,宋朝开始出现)等类型。秦汉时期的陶器多纹饰,以瓦当为代表。

下面两张图,分别为灰陶瓦当、琉璃瓦当

下面两张图为汉朝时四神瓦当(青龙-左上、白虎-右上、朱雀-左下、玄武-右下)及其拓印

秦始皇兵马俑属于彩绘陶器,注意不是彩陶。因为彩陶是先在胎体上绘制图案,经过烧制,可以固化花纹,几千年几万年也不会脱落。而彩绘陶器按普通工艺来烧制陶器,然后用颜料在表面上色,所以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,一般都色彩艳丽,但离开了原先在地下的密闭环境后,接触到光线和空气,很快就氧化,变淡,脱落,甚至色彩消失,变成了现在博物馆中看到的那种普通陶器(单一颜色)的模样。

东汉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的瓷器,包括青瓷、黑瓷,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又产生了白瓷。这三种瓷器颜色的差异,主要是由于其原料中铁含量的不同。铁含量低于1%,颜色为淡黄或淡青,称为“白瓷”。铁含量在1%-3%之间,颜色为青绿、青黄、青褐、青灰等等,称为“青瓷”。铁含量高于4%,颜色为黑中带褐、酱,称为“黑瓷”。

六、隋唐时期的陶器与瓷器

唐朝时,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达到一个高峰,陶瓷制品向东出口到日本,向西远销印度、波斯、埃及等国,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影响力,为中国赢得“瓷国”的称号,自此,“China”成为“中国”的“代称”。

唐朝陶瓷工艺的代表是唐三彩,属于陶器,以黄、绿、白三种颜色为主,但也有褐、蓝、黑等其它颜色。唐三彩制品主要用于陪葬,多为人和动物形象的佣,较少有日常使用的器具。唐朝以前,陶器上釉仅为一种到两种颜色,唐三彩则是在一件陶器上集合了多种颜色的釉,充分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场景。

下图为唐骑驼乐舞三彩俑,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,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,骆驼头高58.4厘米、首尾长43.4厘米,舞俑高25.1厘米

唐朝时,瓷器与陶器的制作完全分开,出现高度专业的磁窑,有“南青北白”的说法,即南方的越窑(古越州,今浙江省绍兴市、宁波市)主攻青瓷,北方的邢窑(今河北省邢台市)主攻白瓷。

七、宋朝的瓷器

宋朝时,城市和市民文化大发展,国际交流的增加,推动瓷器这种中高端消费品乃至奢侈品的发展。定窑(今河北省保定定州市)、汝窑(宋朝汝州,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)、官窑(宋朝宫廷主办的)、哥窑(又称‘章窑’,为章氏兄弟的哥哥所创,同时有‘弟窑’。今浙江省丽水龙泉市。)、jūn(宋朝钧州,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)是当时的“五大名窑”。

定窑主要生产白瓷,汝窑、官窑、哥窑、钧窑主要生产青瓷。其中汝窑的代表产品为“天青釉”,意思是这种瓷器的颜色,青如天,明如镜,就像雨后天空一样,有“雨过天晴云破处,这般颜色作将出”之称。汝窑瓷器纯净、淡雅、简约,体现了宋朝极高的艺术品味。北宋朝廷当时对汝窑的管理十分严格,每个批次筛选下来的,也就是宫廷没有选中的,一律打碎,深埋,有“纵有家财万贯,不如汝窑一片”的说法。因此,汝窑瓷器留传至今的不足百件,拍卖价一度达到数亿元。后来,“天青色”也成为中国传统颜色体系中的重要代表。

下图为天青釉瓷器

七、元朝的瓷器

宋朝时,除了“五大名窑”外,磁州窑、吉州窑、景德镇窑等处的瓷器也逐渐崛起。到了元朝时,景德镇异军突起,一枝独秀,在青瓷基础上研发出卵白釉瓷,即表面颜色像卵一样白。

后来,最早在唐朝时出现的白地青花瓷烧制技术,也在元朝时期的景德镇达到成熟。青花瓷所使用的原料——氧化钴,经高温处理会呈现青蓝色,这是整个技术流程的关键,而此类原料的大宗进口,得益于蒙古帝国打通了整个欧亚大陆,让阿拉伯地区的这些原料能够更方便的运抵中国。同时,青花瓷的图案有许多反映了历史故事和戏剧情节,是蒙古贵族最喜欢的中原文化内容,蒙元皇族的推崇和消费,成为促进青花瓷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动力。元朝之后,青花瓷在明朝继续发展,成为瓷器的主流,到了清朝康熙年间,青花瓷制作工艺达到顶峰。

下面两张图中的元青花瓷,主题分别是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、“蒙恬点兵”

除了以上这两种白色系、蓝色系的瓷器,元朝还发明了红色系的釉里红,红蓝搭配的青花釉里红

元末,天下大乱,人人自危,不少富家大族纷纷把贵重的青花瓷藏起来,或是深埋,所以后世能见到元朝青花瓷相对较少,价格也相应较高。

八、明朝的瓷器

明朝以前,市面上多为青瓷。明朝开始,白瓷逐渐成为新的主流。明朝的瓷器胎体更薄、更白,更精细,并增加了更多彩绘。

明朝的瓷器主要有四大类:

釉下彩:烧制前上色,花纹在釉的下层,不易脱落。包括青花、釉里红等等。

釉上彩:先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把胎体烧制完成,然后上色,再用七八百摄氏度的‘低温’烧制一遍,固化颜色。

斗彩:釉下彩、釉上彩工艺的结合,先用釉下彩工艺烧制成青花,或仅仅勾线,再用釉上彩工艺在空白处填补其它颜色。

颜色釉:可以分为单色釉、多色釉,也可以分为加入铁的青釉,加入铜的红釉,加入钴的蓝釉等等。

下图为明朝成化年间(明宪宗朱见深)的斗彩鸡缸杯

九、清朝的瓷器

清朝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,出现了瓷器制作工艺的新高峰。

康熙年间,在宋朝、元朝的釉上彩,明朝宣德五彩、嘉靖、万历的三彩、五彩这些产品基础上,进一步发展出康熙五彩,让釉上五彩成为主流。

康熙还亲自引进西方的láng,让景德镇的磁窑用高温烧制好胎体,送到皇宫里的造办处之后,由宫廷画师用珐琅在上面绘画,再用相对‘低温’烧制一遍,固化颜色。除了珐琅彩瓷外,珐琅也可以用于金属制品上,比如明朝景泰年间的“铜胎掐丝珐琅器”,又称“景泰蓝”,或是用于玻璃制品上,比如珐琅鼻烟壶等等,还可以用于木质家具上。中国古代,一般把陶瓷表面的附着物称为“釉”,把瓦片、瓦当表面的附着物称为“琉璃”,把金属制品表面的附着物称为“珐琅”,不过,到了清朝时期,“珐琅”的应用范围已大大扩展,其制作工艺和原料采集也实现了国产化,融入到景德镇等处的瓷器制作过程中。

康熙末年,通过将国内和国外的颜料、技法相结合,尤其是借鉴了珐琅之类的工艺,发明出颜色更多样化,中西合璧的全新釉彩,称为“粉彩”“软彩”。这两个名称主要是相对于“五彩”的,因为“五彩”通常比较明亮,且线条清晰,被称为“硬彩”,而“粉彩”颜色有明暗过渡,线条也比较柔和,是为“软”。

下面两张图为雍正、乾隆年间的珐琅彩瓷

乾隆年间,瓷器的色彩和图案空前复杂化,甚至为追求奢华效果而大量堆砌,结果适得其反,在艺术和历史上备受诟病,被称为乾隆式“农家乐审美”风格。



标签:


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

  • 行者

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2-03-09 12:03:47  回复

    过誉了^_^

  • 林羽凡

    林羽凡  评论于 2022-03-09 11:06:23  回复

    突然发现博主博学多识,以后我要常来取经。

    • 行者

  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22-03-09 12:03:47  回复

      过誉了^_^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

  • 请填写验证码
博客|历史排行
«    2024年12月    »
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29
3031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