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le people should do more work
作者:行者 发布时间:2012-03-19 22:27 分类:博客|综合 浏览:633 评论:1
《庄子·列御寇》有云:“巧者劳而知(智)者忧,无能者无所求,饱食而敖游。”这就是“能者多劳”这个词的最初出处。
也许这个词是赞赏的意思,我们甚至愿意认为其带有恭维的味道。可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,能力强一些的人通常要比能力差一些的人做的事情多一点,也就是更加辛苦劳累一点,得到的回报或者是荣誉却不一定会更多一点。
这就是当今管理学上的主要误区之一,当然这个问题在以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。不少领导,在决定任务的分配时,往往愿意将其中艰巨的部分交给所谓“能力棒”的人,而将其中简单的部分留给所谓“能力差”的人。虽然这样做在短期内,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取得比较高的效率,但是从长远来看,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提高整个团队水平的正确之路。
因为能者不是灭火器。能者之所以成为能者,关键在于其平时大量的勤奋学习、认真思考、刻苦锻炼奠定的基础。而建立这个基础需要时间,保持这个优势更需要时间。如果能者在别人上班的时候在上班,在别人加班的时候在加班,在别人已经回家休息的时候还待在办公室里,那么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应付大量繁杂琐事的机器,而失去了持续充电,不断提高自我的机会,最终将逐渐沦为庸者。
同时,对于所谓的庸者而言,由于缺乏适当的表现机会,得不到什么应有的锻炼,甚至是终日无所事事,必将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:一种是安于现状,满足于可以说是暂时的安逸,产生愈来愈严重的依赖别人的思想,失去进取心和创造性。另一种是更为严重的,就是破罐子破摔,彻底失去自我提升甚至是进步的动力,逐步形成顽固的惰性和团队内部的隔阂。
当然还有更为可怕的形势,那就是能者忙于工作的时候,庸者把精力转移到了争功之上。有的领导比较热衷于“中庸之道”,主张按“比例”而不是按实绩分配奖励,比如说最善于奉承拍马的一拨人给点名额,最难于管理指挥的一拨人给点名额,再加上资历最老或年龄最大的一破人给点名额,各个部门之间相对平均的分分名额,最后留给真正干实事者的按实绩来分配的名额就不剩下几个了。于是这时候便安慰干活的人:能者多劳嘛,以后一定会考虑到你的。至于具体时间,就“不便于”当即确定了。
因此“能者多劳”便成了一句笑话,成为了嘲笑胡总书记所提倡的“老实人”的贬义词,而完全忘了胡总书记反复强调的“不能让老实人吃亏”的根本原则。
当然,在日益进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,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机会,能者渐渐的也不再会只选择默默的承担,焦头烂额,疲于奔命,直到“过劳死”。如果说团队内部长期形成不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的话,能者也会果断的选择离开。而这样的离开,对于这个团队来说其后果是毁灭性的。因为在较短时间内,剩下的庸者们是不可能及时接上离开的能者们所留下的空档,以致于将形成严重的断层,使整个工作受到阻碍。
因此不能过度的使用能者,而是要适当发挥传帮带这个更重要的作用,同时加紧督促庸者,给予其足够的压力。水桶理论认为,决定水桶容积的核心因素,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。所以提高所有人,至少是绝大部分的能力,而不是把目光积聚在少数最优秀的成员身上,才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。
也许有人会说,如果能者多劳之后,再会毛遂自荐,让领导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,不就能够脱颖而出了吗?这种观点不能简单的批判,但是也不能大力提倡。因为如果大家把精力过多的投入到正常工作之外的领域,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真正水平的提高,还是提倡“踏踏实实做人,勤勤恳恳做事”的好。
记得先前我在某县城工作的时候,单位一把手有个怪论,说加班,包括不要加班费的自觉的加班,都要经过一个所谓的“委员会”的评估,在事前得到批准,以及事后再次评估对加班所取得的成效加以认定之后,才能正式确定此次加班是正确的。否则,不仅得不到奖励,还要给予严厉的处罚,也就是倒扣工资。这位领导自以为自己创造了管理学领域新的高峰,却没有发现最终造就了“罚勤奖懒”的局面。不干活的什么事情都没有,至少拿个保底工资,而干活的要经常受到批评,甚至拿的更少。大家出于对惩罚的忌惮,从此宁愿不干活,也不愿意因为多干活,被发现差错而被别人揪住小辫子不放了。
因此说正确运用“能者多劳”的方法,需要多措并举,需要切实贯彻“奖勤罚懒”的原则。
相关推荐
你 发表评论
欢迎- 博客|综合排行
- 标签列表
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
行者 评论于 2012-03-20 21:05:09 回复
平时的一点随想而已,呵呵。
不同先生 评论于 2012-03-20 14:38:04 回复
不错,呵呵。人力资源方面也涉猎呀。
行者 评论于 2012-03-20 21:05:09 回复
平时的一点随想而已,呵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