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章取义·解读
作者:行者 发布时间:2008-12-08 17:18 分类:博客|政治与时事 浏览:686 评论:1
断章取义,在“百度百科”上的解释是: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,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,而引用通常与原意不符。
文革时打口水仗,常常会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。比如其实某些话放在某篇完整的文章中,讲的并不是某个意思,甚至是相反的意思,但是单独的提出来,便堂而皇之地成为证明某件事做的正确的手段了。
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,然而当今有些人,居然还将其奉为“短平快”的方法,常常喜欢印一些“语录”、“摘编”、“提要”之类的东西,广为散发,以为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。而实际呢,送书下乡,给农民朋友们拆开糊到墙上,才是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。
坚持“重点论”的同时,绝不能忽视了“两点论”。
中央电视台十套,有个“百家讲坛”栏目,先前办的还不错,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,但是后来邀请了些所谓的“历史学家”,围绕着几个人物,或几件事情,天天喋喋不休的,看来看去,实在没有什么对当今的借鉴作用,终于发现,他们落入了狭义考据学的窠臼,拿着国家宝贵的电视资源摆龙门阵,真是无聊之极。
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
还有比“断章取义”更恶劣的,那就是“解读”。
汉字和词语意思的多重性,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瑰宝。可惜现在也被某些人给滥用了。
全国人大,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有“司法解释”的权力,在行使这个权力的时候,总是慎重又慎重,征询再征询,研究再研究,充分发挥集体智慧,并通过正式的文件规规矩矩的下发。
而某些人,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,随随便便的就对文件或精神的“解读”:先“断章取义”,“省略”掉自己不喜欢的内容,再按着自己的思路,以自己的标准加以解释。总的来说就一条,自己永远是对的,如果遇到上级与自己的观点相悖的时候,以自己的观点为准,至少在本“土皇帝”管辖的范围内,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办,正是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。
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越来越喜欢开会,喜欢在会上对有关政策和规定进行“解读”,今天把白的说成黑的,明天再找个黑的说成白的。因为他们最终要证明一个结论,那就是“独裁有理”。
- 上一篇:坚定信心
- 下一篇:法西斯统治下人性的扭曲
相关推荐
你 发表评论
欢迎- 博客|政治与时事排行
- 标签列表
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
难得糊涂 评论于 2008-12-08 18:05:24 回复
实事求是
一针见血
指出了当今“热点”问题的弊端
实事也证明
这些弊端的主题
都将被淘汰或取代
笔者的眼光独到
佩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