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
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博客 > 博客|历史 > 正文

行者说历史47-逆向筛选机制

作者:行者 发布时间:2018-02-16 22:10 分类:博客|历史 浏览:936 评论:1



去年7月的时候,有网友在本站留言请点击这里查看,说国民党主席换来换去的,国民党的分裂局面和竞选颓势却好像始终未能有大的改观。这位网友还发现,国民党的内讧似乎有着一种“历史的延续性”,即一直如此,总是如此。

对于这位网友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,【行者】表示非常赞赏,因为“国民党”的情况就是这么回事儿。单单考察最近十几年的选举,先是斗不过“阿扁”,后来又斗不过“疯狂小英”,其根本原因就是自身组织体系和思想的问题。而这种问题,以及时不时衍生出来的分裂后果,贯穿了“中国国民党”及其前身,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,并且有可能在未来继续带着这个痼疾。

“中国国民党”的前身,最早可以追溯到兴中会、华兴会和光复会联合组成的“中国同盟会”,孙中山作为“中国同盟会”的头号领导人,象征意义是远大于实际控制力的。比如武昌起义,就是“中国同盟会“的外围革命团体——共进会牵头来发动的。等到辛亥革命初步取得成功后,”中国同盟会“这个原本就相对松散的组织,很快就宣告解散了。随后,孙中山的嫡系”兴中会“(注1)暗杀了“光复会”的领导人陶成章,主谋是陈其美,具体实施者则是其小弟蒋介石(这可是蒋委员长最早‘名闻’于天下的事件呢,与汪精卫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,都是‘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’的豪情)。据说陈其美还是为了抢夺上海、浙江一带的官位(注2)才对陶成章痛下杀手的。有这样的丑闻,革命团体内部乱成了一团糟。这是“中国国民党”的前身在较早时期的乱象,此次乱象的最终处理结果进一步展现,公正性是大打折扣的,“规矩”的执行力是常常令人怀疑的,要说革命是一场大浪淘沙的过程吧,“中国国民党”在其前身阶段,却已经在革命的洪流中形成了一套“逆向筛选机制”。

1912年末到1913年初,宋教仁(注3)在之前“中国同盟会”的基础上,并联合多个小党派,成立了“中国国民党”,试图通过国会竞选的途径,组成“责任内阁”,以形成对总统袁世凯个人独裁的钳制。但宋教仁仅仅实现了竞选成功这第一步的目标,很快就被袁世凯派人暗杀。于是,“中国国民党”在袁世凯强大的专制机器碾压下,再次分崩离析了。孙中山为了“挽救革命”,试着将被袁世凯打散的革命团体重新聚合起来,并打出“中华革命党”的旗号。可惜,孙中山虽然反对的是袁世凯的独裁,却在“中华革命党”内部实行了自己的“独裁”。其中最重要的表现,便是要求党员立誓服从于自己,这是有悖于现代政党和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,反倒与封建帮会有着高度的相似。这无疑又形成了一套“逆向筛选机制”,即小人可以借机“表忠心”,并借此扩大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和权力,而坚持革命理想的人,会因为无法认同这种做法,选择沉默甚至离开。当时,黄兴等人就是由于反对这项规定(注4),与孙中山分道扬镳的,同时,陈其美、许崇智、蒋介石等人,在“中国国民党”内部或是巩固了地位,或是开始一步步脱颖而出。

1919年至1924年,在苏俄的帮助下,孙中山改组了“中华革命党”,建立新的“中国国民党”。这本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加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形成,以及北伐战争的正式启动,“中国国民党”开始有机会带领整个中国完成民族、民权、民生三大革命任务,可惜——历史就是有这么多的“可惜”——当北伐战争在1927年达到顶峰的时候,蒋介石转过身来搞起“清党”了。历史学界普遍认为,蒋介石在1924年主导的“清党”,不仅没有起到强化党的组织,增强党的战斗力这些作用,反倒造成了“中国国民党”的大分裂,大蜕变。就分裂而言,共产党与国民党决裂了,国民党左派和右派也彻底分开了,大大削弱了国民党自身的力量和民众支持基础。就蜕变而言,在“宁可错杀一千,绝不放过一个”方针的指导下,形形色色的小人和投机分子都跳了起来,捕风捉影,罗织罪名,极力打压真正具有革命精神的人,或是干脆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。

这是“中国国民党”历史上“逆向筛选机制”最严重的一轮爆发。据有关史料统计,1927年4月至1928年上半年,在“清党”名义下被杀害的有31万多人,其中共产党员仅有2.6万余人,也就是说90%以上都是“冤魂”。究其原因,其实很简单,因为共产党不会傻到将本党党员的名单交给国民党,所以,“清党”在大部分情况下是“盲目”的,方向错误的,当然,也会有不小的比例,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,借机完成自己目的的。据说在当时,如果有私人恩怨,如果有利益纠纷,甚至强娶不成,或是觉得谁挡了自己的官路、财路,都可以直接诬陷对方为“共产党”,然后“蒋委员长”大笔一挥,便先就地处决再说了。

可以这么说,1927年过后,共产党很快恢复了元气,又成了不可忽视的对手,而“中国国民党”自身却终究没有恢复过来,并迅速蜕变成土豪劣绅,腐败官僚,帝国主义及其买办,投机分子的比例越来越大,并彻头彻尾代表了这些垃圾们利益的一个组织。二十多年后,国民党最终被历史所淘汰,已经在此时此刻,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。至于普通民众先前在北伐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对国民党的信任,也在此时烟消云散。

对于组织来说,一套科学的、合理的筛选机制非常重要。“面向未来”这个目标也许有点大了,但最起码,需要确保能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,需要确保基本沿着一条平稳、正确的轨道运行,需要确保不因个别领导者的好恶或短视,产生具体措施上的偏差和大方向上的偏移。现在有些领导者认为,对自己“忠诚”的下属就是好的下属,口号喊的热烈的下属就是有干劲的下属。殊不知,某些放弃了基本原则的人,其实是最不稳定,最可怕的因素,因为这些人可能就是为了攫取某些上不得台面的利益,而在表面表现得挺“忠诚”,同时,这些人又有可能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,率先发难。

在1945年,蒋介石的“威望”看起来都是相当可以的,但仅仅四年过后,就完全失败了。透过这些表象,站在历史的更高位置,还可以发现,其实早在1924年,蒋介石的“逆向筛选机制”,就已经掏空了“中国国民党”,使之不再有理想,有热情,使之不再踏踏实实的从事革命事业,既然有了这样的变化,与“革命成功”的渐行渐远,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结局。

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

注1:“兴中会”是早期唯一由孙中山亲自创立的革命团体,1894年创建于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。1905年,“兴中会”与“华兴会”等革命团体合并为“中国同盟会”。

注2:据有关史料记载,辛亥革命上海、浙江独立后,陈其美依靠青帮、湖州帮势力,取得上海都督的位置。但陈其美在作风方面有不少问题(主要是喜欢逛烟馆、青楼。这与后来有一段时间的蒋介石如出一辙啊,真不愧是臭味相投的一组),而陶成章又是当时公认的高素质、高修养、有名望、有影响的领导人,因此,陈其美就认为陶成章是它进一步上位的最大障碍了。然而,另有史料记载,陶成章压根就对陈其美所热衷的官位等东东不感兴趣。陶成章被暗杀后,孙中山也不得不亲自出面“承担责任”,让陈其美把蒋介石赶到日本去避风头(当然,是以出国学习军事的名义,算是小团体内部私下对蒋介石的‘肯定’),同时把现场出现的开枪者王竹卿缉拿归案,立即处死,名为正法,实为封口。

注3:宋教仁是原“华兴会”的领导人,属于黄兴的副手,不是孙中山‘兴中会’的成员。

注4:除了党员须向孙中山个人效忠外,“中华革命党”纲领中,为黄兴等革命元老所不能容忍的主要还有:1、革命政府成立至宪法颁布前,全部国家权力为“中华革命党”党员所有,非党员的公民均无公民权力。2、在“中华革命党”内部,根据入党时间的先后,还分为首义党员、协助党员、普通党员三个等级,分别享有不同的权力。3、入党时,须在誓词文本上按下指印。黄兴等人认为,这些规定,与袁世凯等封建势力的做法无异,甚至与哥老会等帮会无异。

注5:关于“中国国民党”的历史,有以下图书可以参考:

《中国国民党史》,肖效钦主编,安徽人民出版社。不过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,那时候国内历史学界的研究思想还不是像现在这么开放,大家权当史纲看了。

《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》,金以林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。这本书集中了近几年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,网上的反应也很火热。

《剑桥中华民国史》(上下卷),费正清、费维恺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。这套书集中了近几十年来国外汉学界的研究成果,但两本书很厚(共2000多页),里面有关“中国国民党”的内容又很散,需要慢慢阅读。

《中国的内战》,胡素珊,当代中国出版社。虽然美国的胡女士在这本书中说的主要是1945年到1949年的政治斗争,却捎带着详细分析了“中国国民党”之前的历史,以深入探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。



标签:


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

  • 行者

    行者  评论于 2018-02-23 13:28:06  回复

    最近几年到十几年,国民党在台湾混的很差,这也催生了对其历史开展更深入研究的热潮,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。毕竟,国民党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,其引领了时代风气之先,又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,最终被时代所落下,这些过程和演变,都是值得认真分析与思考的。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

  • 请填写验证码
博客|历史排行
«    2024年12月    »
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29
3031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